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河北发展仪器行业(河北发展仪器行业怎么样)

2024-10-06 8335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
  2. 河北省地质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3. 河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重庆川仪总厂公司上榜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

  

中国仪器仪表20强销售收入评选标准请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网站

  

中国仪器仪表20强资产总额评选标准请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网站

  

中国仪器仪表20强利润总额评选标准请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网站

  

中国仪器仪表20强所有者权益评选标准请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网站

  

中国仪器仪表20强研发投入评选标准请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网站

  

中国仪器仪表20强从业人数评选标准请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网站

  

11月19日,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公布,在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世界制造商协会、全球制造评论中文版联合主办的200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20强”的评选结果排行榜中,重庆川仪总厂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位列“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第6位。

  

为了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统计数据,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排名。

  

按照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的目标,以及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在此次评价指标选择上以实用、有效和精简相结合,选择了研发(R&D)支出、科技机构经费支出占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比重、机构科技人员占企业科技人员比重、每亿元研发投入产生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与新产品产值之比等11项指标作为“中国仪器仪表20强”的评价指标。

  

1.杭州西湖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

  

3.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5.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称重设备系统有限公司

  

12.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

  

17.河北赛赛尔俊峰物探装备有限公司

  

18.上海日用-友捷汽车电气有限公司

  

一、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需求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我国地质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十五”期间,我国地质行业投资年均增长8.2%,地质行业人才数量年均增长6.63%。可是,在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据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我国铬、铁、铜、铝、锰、钾等主要矿种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个别矿种甚至超过8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地质找矿的改革发展,有效解决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当前我国包括河北省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拥有大规模的资源勘查、开发市场和相应的生产能力、众多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及在读的地质类学生,这些科技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地质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致使我国包括河北省地质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从而提出培养新型地质科技人才的建议和措施,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河北省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探明并开发了一大批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证。目前,河北省地质工作虽然总体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还是赶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步伐,其中,地质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制约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

  

面对创新型河北的构建,研究解决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非常重要,而涉及地质行业科技人才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诸如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现状,地质行业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性,影响地质行业科技人才需求的因素,河北省2020年地质行业科技人才总量需求及专业需求,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1)建设创新型河北需要大批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特别是加入WTO后,形成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我国工程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工业、农业、科技、医学、国防等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工程技术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包括河北省在内却都存在规模大、水平低的问题:

  

第一,河北省仍在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首先,能源消耗增长过快。河北省主要能耗产品的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40%。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当前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l4%,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大大超标。

  

第二,企业科技创新的愿望和能力双重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面临的技术环境令人担忧、竞争力不足。

  

第三,总体科研经费支出不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发投入缺乏。政府投入的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主要集中在前沿技术、高技术等方面,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需要的大量、普遍的应用技术研究发展不多,形成了明显的“跛脚”现象。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和消化引进技术费用投入不够。

河北发展仪器行业(河北发展仪器行业怎么样)

  

第四,工程科技人才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未能按照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问题。

  

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河北省乃至全国都需要培养大批专业精深、基础厚实、知识广博、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2)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需要培养大批地质科技人才

  

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文明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而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局部地方的工业公害转移到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上来,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资源的枯竭,迫使人类去勘探开发埋藏更深、条件更差的新型资源;环境的恶化,则需要人类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从根本上规避或消除影响因素。这些工作都需要科学家们利用地质的技术手段来提供最直接的信息。要振兴地质工作,关键要依靠地质科技人才。

  

目前,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存在着“六个不足,一个不完善”。“六个不足”即地质科技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才不足,高学历人才不足,领军人才不足,人才的继续教育不足,人才的创新度不足。“一个不完善”即地质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尽管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但短期内仍难以解决人才短缺之忧。近年来,地质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河北省地质类院校及综合院校的地质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但地质行业科技人才短缺情况还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主要原因是地质类院校毕业生去地勘单位就业的比例较低,地质行业的人才流失严重。

  

(3)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

  

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部十一五规划》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将地质类人才列入紧缺人才之列,对培养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力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地质科技人才,尤其是具备较强的创新观念和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是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构建要求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河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供需形势分析

  

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已建设形成了以水利、能源、原材料、机电、纺织、建材、交通运输为主干,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农业、工业并重的国民经济体系。目前,随着河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未来几十年,将是全省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矿产资源如何保证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全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1.产业构成特征及资源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河北省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万元产值耗矿量高达6.64吨,矿产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生产资料,矿产资源已成为支撑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

  

河北省也是一个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的年开采加工规模较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河北省国民经济增长、经济布局和产业链的形成影响巨大。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陶瓷、黄金等与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密切相关的产业已成为河北省工业的支柱产业,构成河北省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测算,河北省1990~2005年矿业及相关产业对重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支撑度分别见图3-1至图3-3。

  

图3-1河北省矿业及相关产业对重工业产值支撑度变化关系图

  

图3-2河北省矿业及相关产业对工业总产值支撑度变化关系图

  

图3-3河北省矿业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支撑度变化关系图

  

由图3-1至图3-3可以看出,河北省矿业及相关产业对全省重工业、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度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矿产资源采选业对重工业、工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支撑度分别处于10.61%~14.63%,6.75%~9.85%,4.91%~8.97%;矿业相关产业对重工业、工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支撑度分别处于64.08%~74.38%,38.39%~58.87%,28.89%~64.34%的范围内。同时,反映某一行业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还可以从该行业的利税贡献水平来衡量,通过对河北省矿业、相关原材料加工业占全省工业利税的比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图3-4),近年来矿业、相关原材料加工业对河北省工业的利税比重持续保持在9.0%~14.5%和47.56%~64.96%之间,表现出对本省工业利税的重要贡献率。由此可见,河北省矿产资源产业属于全省的高贡献率行业,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图3-4河北省矿业及相关产业对工业利税支撑度变化关系图

  

2.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状况

  

河北省矿产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52种,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全国第二位的有12种,居全国第三位到第五位的有19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获得了迅速发展,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显著。

  

截至2007年年底,河北省已探明有储量矿产地8000多处,其中上储量表的矿产地1082处(包括伴、共生矿产地)。能源矿产264处,占全国能源矿产地的3.14%;金属矿产499处,占全国金属矿产地的3.36%;非金属矿产319处,占全国非金属矿产地的2.44%。主要优势矿产煤258处、铁矿246处、金矿73处、钼矿9处、水泥用灰岩71处。与2006年相比,新增矿产地37处,其中铁矿14处,煤、金矿、银矿、铅矿、锌矿、溶剂用灰岩、玻璃用砂岩各2处,铜矿、石墨、碎云母、电石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长石、石膏、陶粒页岩、硫铁矿各1处。

  

在有探明储量的矿产地中,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362.72亿吨(另有建材矿产5.65亿立方米)。主要优势矿产煤146.76亿吨,占全国资源储量的1.24%,居全国第12位;铁矿72.49亿吨,占全国资源储量的11.82%,居全国第3位;金矿153.7吨,占全国资源储量的2.77%,居全国第14位;钼矿70.4万吨,占全国资源储量的6.20%,居全国第5位;水泥用灰岩48.46亿吨,占全国资源储量的5.93%,居全国第6位;冶金用白云岩12.94亿吨,占全国资源储量的14.33%,居全国第1位。

  

从矿种来看,河北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53种(全国为237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122种(含亚种,全国为22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产种类的79.74%,探明储量的76种,列入国家和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72种(其中,能源类铀、石油、天然气、地热无上表储量,水资源类无上表储量),占探明储量矿种的60%。从矿产种类来看,绝大多数矿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表3-1)。

  

表3-1河北省已发现矿产资源种类一览表

  

河北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矿产资源种类多,资源量较丰富;产地分布广泛,储量较集中;资源配套性好,便于开发利用;勘查程度较高;矿石质量一般的多,优质的少;产地规模小型的多,大中型的少;区位条件好,但部分矿种如煤、铁、金等开发利用强度较大。河北省已探明矿产资源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52种,一些大宗矿产如煤、铁、金、各种石灰岩等在全国占有优势;但全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与全国相比却处于中下水平,全省人均矿产资源占有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4.6%。与2004年相比,列入《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72种矿产中,保有资源储量增加的矿产为煤、铁矿、硫铁矿、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等13种;储量减少的矿产为铜、铅、锌、金、制碱用灰岩、陶瓷土等23种;资源储量无变化的有硅藻土、水泥配料用砂、电石用灰岩等36种。

  

截至2005年年底,河北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688个,其中,煤矿山908个,铁矿山1218个,金矿山247个,铅矿山42个,钼矿山12个,水泥用灰岩矿山226个,其他矿种435个,小小矿山3000多个。2005年河北省固体矿石产量36600.88万吨,从业人员43.42万人,完成销售收入43687.51万元(图3-5)。列入《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1005处产地已开发利用786处,资源储量257.50亿吨,占保有资源储量的71.98%。煤、铁矿等45个矿种开发利用产地资源储量占保有资源储量的50%以上;锰矿、制碱用灰岩、熔剂用灰岩、陶瓷土、普通萤石等23个矿种开发利用产地资源储量占保有资源储量的100%;钨矿、铂矿等14个矿种未被开发利用。

  

图3-5河北省近年来固体矿石产量变化关系

  

尽管河北省有着种类较多的矿产资源,但富矿、大矿少,某些种类的矿产存在着短缺,从国外进口矿产品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必需的,对产量较多的矿产品适当出口,换取一定的外汇也是可能的(表3-2)。

  

从表3-2可以看出,河北省矿产品进出口情况以进口为主。出口的主要矿产品为煤炭,2003年达到2250万吨、2004年达到2542万吨;其他少量出口的矿产品有原油、长石、萤石等;进口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为铁矿石,2003年、2004年接近2000万吨;金属锰、铬、锌、铅及钾盐、长石、萤石等也有一定数量的进口。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处日前对全省电厂近年来用煤情况的调查显示,河北省煤炭对外依赖度越来越大。参加调查的41家电厂2002年装机容量为1498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86.59%;年发电量867.57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总量的85.56%;年消耗原煤4460万吨,每千瓦装机平均消耗原煤2.977万吨。2003年的装机容量为1524万千瓦,年发电量921.58亿度,全年消耗原煤4945万吨。从调查情况来看,河北省电煤年供应缺口很大,有2/3依靠外省调入。2002年省内供应占35%,外省占65%;2003年省内占34%,外省占66%。省外主要来自山西,少部分来自内蒙古和神华集团。

  

表3-2河北省主要矿产品进出口情况统计单位:吨

  

按照河北省“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全省每年要投产机组200万千瓦左右,需新增电煤600万吨,到“十一五”末,仅电煤需求量就将近1亿吨,全省煤炭需求保守预测将达1.4亿吨,煤炭缺口高达8000万吨。从生产情况来看,现在全省煤矿生产矿井一部分进入晚年期,2020年前将有一批煤矿相继进入闭坑期。2003年河北省煤炭产量为6600.15万吨、2004年为8651.97万吨、2005年为8639.49万吨,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从2006年到2020年前,全省煤炭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目前的生产水平,前提是要增加矿井水平接替、防治水、深部煤层开采的投入。

  

河北省是我国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连年增长(图3-6),以钢铁产业为中心环节形成的“铁矿采选—钢铁冶炼—机械制造与金属制品”构成了河北省的支柱产业链,在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3-7)。

  

图3-6河北省生铁、钢和钢材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变化关系图

  

图3-7河北省近年来钢铁产量增长变化关系图

  

由于河北省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加快了铁矿资源的消耗量,铁矿石和铁精矿的产量连年增长(图3-8),尽管产量在不断增长,但仍然不能满足钢铁产业的消费需求,每年铁精矿的进口量在不断增长(图3-9)。

  

图3-9河北省铁精矿消费量及进口量分布图

  

河北省铜矿资源相对不足,截至2005年年底,查明铜矿区15处,其中,没有大型矿区,中型矿区也只有3处,小型矿区12处,累计探明资源总量60.7841万吨,其中基础储量37.6601万吨,资源量23.124万吨,缺乏可供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铜矿后备基地(表3-3)。

  

表3-3河北省近年来铜矿资源储量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铜/吨

  

河北省铜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截至2005年年底,上表铜矿山15处(其中已开采10处,停采1处,未利用4处),已建矿山设计生产能力合计225.3万吨/年矿石量,2005年实际生产量176万吨;已建铜矿选厂4个,设计生产能力63.6万吨/年矿石量,实际处理量57.6万吨,生产铜精粉1.966万吨(金属铜3540吨)。

  

河北省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铅产地23处(中型1处,小型22处),锌产地27处(大型3处、中型4处、小型20处)。2005年保有资源储量铅47.98万吨,其中基础储量17.30万吨(储量6.65万吨),资源量30.68万吨。锌资源储量416.97万吨,其中基础储量176.00万吨(储量100.62万吨),资源量240.97万吨。2005年已开发利用铅产地11处,锌产地14处,年产量共20.7万吨,含铅量0.4229万吨,含锌量0.5427万吨,消费量铅2.48万吨,锌1.0万吨左右。自给率铅为17%,锌为42%。

  

银是河北省潜在优势资源,但目前探明的储量不多。截至2005年已发现产地23处(中型6处、小型17处),保有储量3217吨,其中基础储量611吨(储量448吨),资源量2606吨,多以共生、伴生矿产出,其产量受矿产的开采量所限制。2004年河北省白银产量为65.7吨,2005年为37吨。全省白银消耗主要是乐凯胶片厂,年耗50吨左右,其次是工艺美术品消费,每年5吨左右,全年消耗白银55吨左右。

  

河北省水泥用灰岩比较丰富,截至2005年保有资源储量460705万吨,其中基础储量250064万吨(储量147442万吨),资源量210641万吨。2005年年底全省有水泥灰岩矿山226个,其中大型11个,中型4个,小型114个,小小矿97个,产量2723.09万吨;生产水泥8850万吨。大、中型矿山资源的可供年限都在20年以上。此外尚有基建和近期可开采的产地9处,可增加产能770万吨/年。

  

玻璃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尤其是建材平板玻璃及轻工日用玻璃的消费量相当大。据全国统计资料显示,平板玻璃的消费量占玻璃总量的32%~38%、日用玻璃占52%~58%、其他占用4%~16%。河北省2005年的平板玻璃产量为4963.3万重量箱,消耗省内玻璃用砂岩储量38万吨。

  

三、河北省地质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1.现阶段是地质工作重要的发展机遇

  

河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发及加工业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员就业、城镇建设、社会进步等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河北省地质结构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三大巨型成矿带中的两个在河北省。地质演化历史长、地层齐全、岩浆活动强烈,构造复杂,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6次大的成矿事件,尤其前寒武纪区域变质作用和中生代燕山板内造山运动两次成矿高峰,形成了储量可观、资源潜力很大的铁、有色和贵金属矿床。

  

伴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源、能源的新压力摆在地质系统面前,新形势对河北省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加大河北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力度,全力开展河北省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快速转变,为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

  

2.科技创新是地质工作突破的重要利器

  

地质工作要跟上时代进步,适应国民经济的需求,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从当前的找矿形势和各地勘单位的找矿手段看,近年来国内许多大矿、重要矿的发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已成为转变找矿突破方式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找矿突破,就要打破传统观念,重建找矿模式,大胆向工作程度低的盲区、空白区、隐伏矿及深部寻找。要利用现代化设备、仪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信息化、数据化,物、化、遥、震、探等探矿手段寻找地质异常,进行综合论证,扩大找矿希望。

  

在当前地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地勘事业发展同样迫切需要一种创新精神。地勘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创新优势,就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搭建创新平台和培养创新团队,要把鼓励、帮助及支持创新技术团队的工作贯彻于创新机制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建立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行业发展需求和地勘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创新机制,最终实现找矿突破。

  

3.现阶段是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发展机遇期

  

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建设我国资源战略重要储备基地的组成部分。要认识到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是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必须开始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设计规划、确定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加强培养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制订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地质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培养造就地质行业科技人才队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资源紧缺,资源相对贫乏,而且地质工作程度又相对偏低,可供利用的资源储量少,同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这些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破解这一难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入手,在发展中培养人才,为了更大的发展而培养人才。要形成梯形的高素质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开展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潜力评价、重要油气田和矿床的发现、能源与矿产资源可供与需求的研究应用;开展矿产形成与演化研究,加强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应用;加强新的、非常规能源(如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勘查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应用;加强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保障人才资源持续、科学培养与利用,缓解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2)培养造就地质行业科技人才队伍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高度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环境,在保护好环境中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和经济发展的选择。破解环境的困境,寻找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出路,必须从培养造就人才资源入手。

  

(3)培养造就地质行业科技人才队伍是推动地质科技发展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呈现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科学技术知识呈爆炸性的增长,不断引发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二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不断缩短,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的机会;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地质科技也有以上四个方面类似的基本特征。要占领地质科技的制高点,要用地质科技创新、引领和解决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从培养地质科技的创新人才入手,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要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开展地质科学系统研究和分支学科的纵深发展;加强开展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边缘学科,集成学科;加强地质学领域内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应用测试、分析、实验与模拟研究;开展地质工程与技术方法研究等。

  

地质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地质创新人才持续不断攻关努力发现的过程。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省的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地质科技人才作为地质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一大批地质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厅组织对我省地勘单位的基本情况、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118家,较2005年单位数增加13家,年末在职职工人数38263人。其中从事地质勘查25087人,从事工程勘察与施工的有5331人,从事矿产开发的有2040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有2648人,较2005年职工人数37196增加1067人。全省技术人员有10647人(具有高级职称2774人,具有中级职称4164人),较2005年技术人员10147人(具有高级职称2527人,具有中级职称4072人)增加500人。在职职工劳动报酬为76717.4万元,较2005年66593.46万元增加了10123.94万元,增幅15.2%。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省离退休人员为20910人,比2005年离退休人员19817人增加了1093人;离退休费用32883.9万元,比2005年离退休费用28242.61万元增加了4641.29万元,增幅16.43%。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共有118家,比2005年增加13个(图1),资质类别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类。其中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最高为甲级的单位的个数49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最高为乙级的单位的个数27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最高为丙级的单位的个数42个,各级别分项所占比例分别为41.53%、22.88%、35.59%。

  

图1河北省地勘单位2005~2006年数量变化图

  

二、我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共计70家。已属地化的有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其下属地勘单位共22家,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及其下属地勘单位共6家;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属地勘单位12家;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下属地勘单位10家;华北石油管理局下属地勘单位4家;华北地质勘查局下属地勘单位3家;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下属地勘单位2家;中国地质科学院下属地勘单位3家;武警部队地勘单位2家;其他中央直属地勘单位6家。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共有67个,与2005年相比,增加1家(图2)。资质类别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类。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拥有各类单项资质总数为249个,比2005年增加6个;甲级71个,比2005年68个增加3个;乙级82个,比2005年80个增加2个;丙级96个,比2005年95个增加1个。其中具有最高资质为甲级的单位有48家,比2005年47家增加1家;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有16家,比2005年15家增加1家。

  

图2国有地勘单位2005~2006年资质变化图

  

近几年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趋好,效益呈较快增长势头。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总资产53.42亿元。其中:生产性资产20.92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14.34亿元,净值8.88亿元,总负债31.66亿元,所有者权益21.76亿元。以上指标比2005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总资产36.89亿元增长44.81%(华北石油管理局下属4个单位涨幅偏大,若不计在内,全省其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总资产由29.48亿元增长至32.16亿元,增长9.09%),生产性资产15.62亿元,增长33.93%,地质设备原值11.69亿元,增长22.67%,净值7.25亿元,增长22.48%,所有者权益16.37亿元,增长32.92%,总负债20.52亿元,增长54.29%。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总收入49.85亿元,总支出47.53亿元。以上指标比2005年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总收入增长52.82%,总支出增长32.9%。

  

现将省内主要国有地勘单位经济状况简述如下:

  

(1)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省地勘局共有所属单位年末职工人数8643人,与2005年末相比减少152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5276人,较2005年末减少了291人,地质勘查技术人员2901人,占地勘从业人数的54.98%,其中地学专业1982人,较上年增长7.14%,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5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920人;工勘业从业人员249人,上年末为244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49人,上年末为48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340人,上年末为355人;内部退休人员1529人,下岗1278人,较上年末分别下降了6%、5.7%。2006年劳动者报酬15265.3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30.42%,人年均收入1.78万元,其中在岗人员年平均工资2.22万元。离退休人员年末人数7112人,较去年增加233人,离退休人员费用11238.1万元,与去年相比增加1474.18万元,增幅为15.1%。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省地勘局从业人员仍以地质勘查业为主,工程地质基础业、矿产开发业及其他产业从业人员较少,职工年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在人员构成上,内退人员、下岗人员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2.48%,自身负担较重。

  

(2)2006年度省地勘局总资产74868.58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35797.69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3309万元,同比2005年度分别增长6.12%、6.15%、12.55%。总负债41332.57万元,同比增长4.77%;总收入(产值)52998.63万元,同比增长20.7%,总支出54309.13万元,同比增长21.43%。由于国家政策增资因素,收入支出增长幅度较大。

  

(3)公益性地质工作2006年共实现收入26448.01万元,其中:中央拨款3048.3万元、地方拨款23399.71万元。由于一个项目可能包含多种工作手段,在区分资金构成时有一定困难,所以只是按照工作类别的大概统计数:1:25万区调197万元,1:5万区调和矿调1566万元,1:5万物化探36万元,1:5万水文地质调查142万元,1:5万环境地质调查127万元,水文长观19.4万元,农业化探440万元,城市地质1423万元,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255万元,其他22243万元。百分比结构为0.87:6.9:0.16:0.63:0.56:0.09:1.94:6.27:1.12:81.47。

  

(4)2006年省地勘局局属各单位从事矿产勘查劳务总收入为1032.09万元,可统计工作量主要为钻探1598.85米、槽探2700米、磁测4平方千米。

  

(5)省地勘局各单位2006年共实现矿山地质基础工程206万元、环境地质基础工程301.77万元。

  

(6)其他产业收入主要包括房租、饭店、地质医院、印刷等服务业收入,2006年为421.95万元,总投资为420万元。

  

(1)年末职工人数。2006年末,全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3081人,比2005年末的3142人减少61人;专业技术人员为1052人,比2005年末的1009人增加43人。按专业划分:全局地学人员有588人,比2005年末的568人增加20人;按专业技术职务级别划分:有高级技术人员173人,比2005年末的164人增加9人;有中级技术人员397人,比2005年末的387人增加10人。

  

(2)平均人数。到2006年底,全局平均人数为3094人,比2005年平均人数3148人减少54人。

  

(3)劳动者报酬。2006年全局劳动者报酬为6460万元,劳动者人均报酬为20880元;2005年全局劳动者报酬为5272万元,劳动者人均报酬为16748元;2006年全局劳动者人均报酬比2005年全局人均报酬增加4132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性增资和勘探工作量的增加等。

  

(4)离退休人员。到2006年底,全局离退休人员为1131人,比2005年的1097人增加了34人;离退休人员费用为1827万元,比2005年1651万元增加176万元。

  

(5)总资产。到2006年底,全局总资产为47160万元,比2005年47863万元减少了703万元。全局生产性资产原值13322万元,比2005年11821万元增加了1501万元;全局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9238万元,比2005年8118万元增加了1120万元;2006年底全局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为4312万元,比2005年3657万元增加655万元。

  

从价值状态看,全局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的新旧化程度2006年为46.67%,2005年为45.05%,两年相比新旧化程度大体相当,就其价值状态看,全局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明显偏旧。

  

(6)总负债。到2006年底,全局总负债为26102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5.35%;到2005年底全局总负债为2824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9.00%;2006年底全局总负债比2005年减少2138万元,两年相比总负债规模大体相当,但从总资产结构看,负债规模明显偏大,资产负债率明显偏高。

  

(7)所有者权益。到2006年底,全局所有者权益为21058万元,比2005年19622万元增加1436万元,其中:2006年节余与收益为-26.36万元,2005年节余与收益为-71.34万元。

  

(8)总收入和总支出情况。到2006年底,全局总收入为25259万元,比2005年17360万元增加了7899万元;到2006年底全局总支出为29682万元,比2005年22867万元增加了6815万元。

  

财政拨款。2006年国家财政对全局的地质勘探费、地质专用拨款投入为7658万元,2005年国家财政对全局的地质勘探费、地质专用拨款投入为6486万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1172万元。

  

矿产勘查劳务收入。2006年全局矿产勘查劳务收入为18860万元,2005年矿产勘查劳务收入12830万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6030万元,得益于政府对地勘项目的投入增加和地质市场的活跃。

  

其他产业收入。2006年全局其他产业收入为1904万元,2005年全局其他产业收入为50万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1854万元。

  

2006年底,全局总支出为29682万元,2005年全局总支出为22867万元,2006年比2005年支出增加了6815万元。

  

三、我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的相继出台,我省各地勘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深化改革,突出加强地质工作,加快地矿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河北地质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省地勘局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逐步建立了一支以地调院为龙头,以地区性、专业性地勘单位为重要支撑的以局为单元的地勘主业队伍;以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为目标,建精建强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将其经常性支出等经费列为省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切实保障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运行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全面推进了公益性地质工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财政对地质勘查的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其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地质勘查,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良性循环机制;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对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先导作用,各类矿业企业新建矿山或采区,依法投资矿产资源勘查或有偿取得矿业权;在我省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和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中,省政府对省地勘局勘查单位性质进行了明确,列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地勘局机关继续依照公务员管理,这项措施对于稳定地勘队伍,促使地勘单位全身心投入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调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地质工作的开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省煤田地质局深入开展宏观政策及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分析和把握其变化动态并适时调整决策,进一步提高对地质成果商品化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拓宽商业地质勘查工作思路,加快地质基础性勘查工作进程;充分发挥“发展主业,巩固多经”的作用,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考虑职工经济和心理两方面的承受能力,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不断地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工艺,提高煤炭资源勘查水平,扩大市场份额;牢固树立“人才强局”的观念,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和地位,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创造浓厚的科技氛围;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程,尽快建立完整、系统和科学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意见》。按照省政府《意见》的要求,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关于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逐步分离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加快落实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等问题。鼓励地勘单位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

  

(一)加强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

  

由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以所属地勘单位为主体,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加强装备和基地建设,建实建强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切实保障其运行和工作的开展;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

  

(二)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根据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研究解决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属地化管理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按照全省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统一政策,落实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及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地方性补贴和住房改革政策;帮助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问题;加快分离地勘单位办社会职能的改革。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矿业(山)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力度,突出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主要用于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及找矿综合研究工作。逐步扩大基金规模,省级财政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矿业权价款等收益,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四)引导国有地勘单位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

  

积极培育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先导,以商业性地质工作为主体,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地质勘查发展道路。鼓励支持国有地勘单位获取运作矿业权,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权益;鼓励国有地勘单位与社会资本及外资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矿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培育壮大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市场主体。

  

将地质教育纳入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依托我省地质院校,加强与部属院校的合作和共建。全面实施地质职工全员教育,推进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和青年职工的学历教育,有计划地选送各类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地质队伍总体素质,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培养高层次的地质专业技术骨干和复合型人才。建立我省地质杰出人才、地质找矿成果、地质科技进步等奖励制度,激励地质科技创新,形成地质找矿不断取得成果、地质科技水平不断创新、地质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待遇,完善津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专家选拔机制。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发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

  

编制全省地质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地质科研环境。健全地质科技多渠道投入体系,逐步加大地质科技投入,合理安排重大地质科技问题研究和新技术引进推广的经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对重要地质科技项目倾斜。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问题研究;组织运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重要矿产的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地质勘查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创新;积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尾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开发、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环境等课题的综合研究。加强省级重点地质实验室的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提升地质装备水平,采取措施提高现有地质装备的利用效率,加快深部探测、分析测试等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的引进、开发与应用。

  

积极推进省外、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重点到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大、资源互补性强、有一定投资环境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我省严重短缺或投资收益显著矿种的风险勘查工作。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和有条件的企业以资源条件较好、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西部省份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开展省外、国外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广泛开展地质勘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地质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地勘单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和基础服务,任务光荣而艰巨。但当前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特提出具体对策及建议如下:

  

(1)国家应继续为全面提高地勘单位职工待遇,稳定地勘队伍,切实解决地勘单位的历史欠账等问题加强专题调研,特别是对落实住房和保险等政策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目前,过去没有得到落实的住房补助资金和各类保险费用,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落实,尤其是基层地勘单位的住房状况亟待改善。基层地勘单位积极呼吁和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的措施,切实解决地勘单位职工待遇问题。

  

(2)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必须要按照“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妥善把握改革力度,充分考虑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职工心理承受能力,实施分类推进,差别化政策支持等,不能人为超越现实情况,更不宜搞一刀切。

  

(3)为适应当前地质勘查的大好形势,应大幅度提高地勘行业装备技术水平,国家应及时出台支持装备国产化和支持国有地勘单位参与试制和应用推广的政策,以扭转目前靠拼低端设备和职工大强度劳动的状况,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全舒适、人性化、智能化操控的装备,适当给予倾斜政策和资金补贴,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加快改进技术装备步伐,提高综合勘查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为地勘单位走向市场、走出国门,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创造条件。

  

(4)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目前,地勘单位普遍反映,地质勘查外部环境较差,比如在地质勘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索要占地费、青苗和树木赔偿等费用,部分村民“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甚至无理阻挠,不让进点施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地质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加快建立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切实维护地质工作秩序,建立良好的地质工作环境的法制建设已势在必行。

  

(5)在过去50多年的地质工作中,形成了大量固体岩芯等实物地质资料,而且每年还在大量增加。利用新技术对这些固体岩芯加强综合研究,对于实现深部和外围找矿突破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固体岩芯的保护研究状况却不容乐观,过去的岩芯库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岩芯标本已不能很好保存,新的岩芯得不到及时入库保存。地勘单位积极呼吁,希望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及时出台有关加强岩芯等实物地质资料保护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资金补贴政策。


复制成功